(本網訊 張韞儀)用腳步丈量鄉土,把孝道化為紐帶,以行動詮釋仁心。今年暑期,我校醫學院2024級臨床醫學專業彝族學生、校精醫濟世志愿服務隊李鴻濤團隊,在家鄉開展志愿服務,受到群眾的歡迎和認可。

孝道,我們共同的語言
李鴻濤說,發起校精醫濟世志愿服務隊,緣于“孝鑄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”演講比賽。2025年上半年,李鴻濤作為選手參加了在我校西校區文博館學術報告廳舉行2025年“孝鑄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”演講比賽,作為觀眾在我校崇德禮堂舉行聆聽了孝感市委統戰部(市民宗委)、市委宣傳部、市教育局、市文旅局主辦的“孝鑄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演講大賽,各族選手精彩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故事,在他心中產生深深的共鳴。
“孝鑄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”演講大賽后,李鴻濤發起組建了校精醫濟世志愿服務隊,并擔任隊長,致力于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、孝文化教育、醫學人文教育的融合與實踐。隨后,李鴻濤加入了湖北職院石榴紅宣講團。
在滇西北的蒼山云海間,縣級小城寧蒗,這里群山環繞,民族聚居,質樸的情感與堅韌的精神,盈滿山村。今年7月,他回到寧蒗家鄉,聯系周邊和鄰村大學生,在社區,在村中小院,分享《賽特阿育》孝文化的動人故事。

孩子們圍坐聆聽,老人們頷首微笑,各族鄉親在孝文化的感召下,心越來越近。李鴻濤說:“賽特阿育,這些故事不僅是彝族的,也是蒙古族的、漢族的……是千千萬萬中華兒女關于孝老愛親的情感共鳴”。
走近父老鄉親,李鴻濤深有感悟。孝文化,已浸潤各族群眾的心田,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基石。
義診,行走村寨護健康
李鴻濤與社區醫生一道,深入彝家、藏家、普米族村寨開展義診。

“條件比想象中更艱苦”李鴻濤說,“有時只能以米袋為桌、磚頭為凳,為老人量血壓、診脈搏”。
在社區醫生身上,他看到了醫者最本真的模樣——精醫濟世、耐心問診、細致叮囑,一只聽診器連起的是信任,更是責任。
李鴻濤還負責登記信息、分發藥品,忙碌卻充實。他說:“看著鄉親們從愁容滿面到眉頭舒展,我才真正明白‘醫者仁心’四個字的分量”。這場身體與心靈的雙重奔赴,不僅加深了他對醫學專業的理解,更讓他體會到“為家鄉做實事”的踏實與快樂。
志愿,微光成炬照鄉土
李鴻濤團隊參與村莊公共服務。他與志愿者一起清掃公路、整治村容,為老人做飯洗衣。
“志愿服務不是一句口號,而是融入日常的真誠行動?!彼f。每一次彎腰除草、每一次微笑問候、每一次耐心陪伴,都是對“奉獻”二字的生動詮釋。在他看來,家鄉一步步變好,需要每一個微小的努力累積而成。

寧蒗縣盛產優質松茸,卻因交通不便、信息閉塞難以打開銷路。李鴻濤主動化身“家鄉代言人”,走進市場,對接渠道,在社交平臺分享食用方法,推廣這份來自彝山的自然饋贈。
“松茸里藏著鄉親們的汗水和希望”。他說,“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,讓更多人知道家鄉好物,為家鄉的產業發展盡一份力”。

返鄉之旅,感恩之行,對李鴻濤團隊而言,也是一次文化的尋根,更是一次責任的彰顯。從孝文化宣講者到基層醫助,從志愿者到家鄉代言人,多重身份轉換的背后,是李鴻濤和團隊成員不變的赤子之心。
(審核:高想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