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新華社消息,在第41個教師節到來之際,中央宣傳部、教育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2025年全國“最美教師”。
丁美珍、馬瓊、水柏年、鄧宗全、古桑曲珍、任明杰、劉玉忠、劉益春、楊洋、肖惠文、邵瑜、歐陽陵江、鄭萬眾、孟慶陽、胡嶸蘋、鐘義信、侯純廣、姜德生、秦春娟、秦宣、黃俊瓊、廖紅、翟婉明、薄宜勇等24名同志和保定學院畢業生赴疆任教群體代表光榮入選。其中,有12位教師來自高校。
12位來自高校的“最美教師”名單及事跡簡介
甘肅省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教師:馬瓊
馬瓊,女,漢族,1969年1月生,中共黨員,甘肅省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教師。她以技能為火種,以匠心為燈盞,照亮學生職業之路,溫暖千家萬戶生活。她走遍甘肅60余個鄉鎮和中專校,講述用技能點亮人生的故事,以冶金技能解決千余個家庭的生存困境,將冶金類“冷門專業”鍛造成“金字招牌”。她主持建成國家課程思政教學團隊,培養勞模工匠1000余名。擔任2輪國家“雙高計劃”專業群負責人,構建“課崗融通、學創融合、德技融匯”的“三融育人法”。她指導300余名學生在全國性職業技能大賽獲獎,幫扶500余名重點群體學生高質量就業。當選中國婦女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,曾獲全國先進工作者、甘肅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等榮譽。

浙江海洋大學教授:水柏年
水柏年,男,漢族,1965年5月生,中共黨員,浙江海洋大學教授。他扎根海島35年,在海洋生態教學、科研與社會服務方面成績顯著,被聘為自然資源部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專家。他愛生如子,傾心資助經濟困難學生,盡心幫扶學習困難學生,被學生尊稱為“水伯伯”。探索建立“生物標本+PPT+翻轉課堂+視頻+實踐”五位一體教學模式,出版全國高校水產類規劃教材,承擔國家一流專業建設。他帶領師生走向產業一線,攻克紅樹林高緯度區種植技術,科技指導造林4830余畝,修復沿海海洋生態。他攻克了困擾漁民養殖10余年的貝類“發瘟病”和紫菜“爛菜”重大難題,助力兩萬余名漁民實現共同富裕。曾獲全國優秀教師、浙江省師德楷模、浙江省優秀科技特派員等榮譽。

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:鄧宗全
鄧宗全,男,滿族,1956年10月生,民進會員,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、中國工程院院士。他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,矢志攻克關鍵領域難題,深耕科研領域40余年,從事宇航空間機構與特種機器人的設計理論與技術研究,作出重要原創性貢獻。他堅持深耕教學一線,擔任哈工大“院士特色班”班主任,為我國航天事業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。他扎根東北、艱苦創業,凝聚哈工大師者奮進力量,創建宇航空間機構全國重點實驗室、國家級機械基礎教學基地。曾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、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、黑龍江省最高科學技術獎等榮譽。

東北師范大學教授:劉益春
劉益春,男,漢族,1962年12月生,中共黨員,東北師范大學教授、中國科學院院士。他聚焦“四個面向”,潛心科研數十載,在類腦憶阻器、光電探測、高密度光存儲、特種光電熱控材料等方面取得系列突破,為我國半導體光電子技術發展做出重要貢獻。他秉持“創造的教育”理念,構建“U-G-S(大學—政府—學校)教師教育新模式”,在全國16個省建立49個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,覆蓋237所中小學,助力數萬名師范生錘煉師德師能,反哺當地基礎教育發展。曾獲全國模范教師、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、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等榮譽。

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授:楊洋
楊洋,女,漢族,1988年12月生,中共預備黨員,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授。她從事職業教育12年,堅持每年帶領師生深入頭部企業跟崗實踐,主持編寫全國首批職業教育數字教材,將“企業生產”融入“學校教學”,把“課堂搬到工廠車間”,累計為產業培養了3500多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。她踐行“科教融匯”育人路,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近20項,帶領師生研發的高性能波束形成聲源識別技術被企業廣泛應用。曾獲全國模范教師、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一等獎、重慶市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榮譽。

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授:歐陽陵江
歐陽陵江,男,漢族,1979年5月生,中共黨員,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授。他在湖南省職業院校開設“多軸加工技術”課程,組建“智能制造”“先進切削工藝”等研究團隊,為飛機發動機制造行業培養了大批技術帶頭人。他耕耘職業教育20多年,指導學生參加各類技能比賽,其中獲國際一等獎1個,國家級一等獎3個,近20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。他建設的工作室,為湖南省智能制造裝備升級提供了人才和技術支撐。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、全國技術能手、湖南省教書育人楷模等榮譽。

北京郵電大學教授:鐘義信
鐘義信,男,漢族,1940年2月生,中共黨員,北京郵電大學教授。他投身信息科學教育與科研60余載,始終堅守教學科研一線,將家國情懷與創新精神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,建議并推動高等學?!靶畔⒐こ獭北究茖I設立,開啟信息科學、人工智能教學先河,為國家發展相關領域培育儲備了大量杰出人才。他提出以“主動問學”代替“被動背書”的學習觀念,堅持科研與教學并重,形成“面向未知—主動求知—質疑已知—開創新知”和“知識的結構化—體系化—生態化”的教學方法。他潛心科研,提出“全信息理論”,為人工智能理論研究提供“理解能力”的基礎。曾獲全國優秀教師、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、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等榮譽。

武漢理工大學教授:姜德生
姜德生,男,漢族,1949年3月生,中共黨員,武漢理工大學教授、中國工程院院士。50年教學科研生涯中,他帶領團隊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,開創光柵陣列傳感網絡技術,構建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光纖傳感成套生產技術與裝備。他將成果轉化所得用于支持團隊和平臺建設,推進科研成果進課堂、進教材。他帶領學生下煤礦、進隧道,言傳身教“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”,培養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。他開展科普宣講,激勵大中小學生樹立投身科技強國的遠大志向。曾獲全國先進工作者、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、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。

中國人民大學教授:秦宣
秦宣,男,漢族,1963年11月生,中共黨員,中國人民大學教授。從教30多年來,他堅持“經師”和“人師”相統一的育人理念,主講本、碩、博十多門課程,培養了大批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,為新時代思政教育樹立了典范。他潛心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,始終站在理論前沿,主持完成數十項國家級、省部級科研項目,出版學術專著十余部,撰寫學術論文近300篇,主編和著有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史》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大問題研究》等著作,獲得多項國家級、省部級科研獎勵。他積極開展黨的創新理論宣傳工作,深受大眾好評。曾獲全國優秀教師、北京高校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。

福建農林大學教授:廖紅
廖紅,女,漢族,1969年7月生,中共黨員,福建農林大學教授。她秉持學生優先教學理念,25年來堅持為本科生授課,積極探索課程改革,開設網絡課堂,注重學生綜合發展,主編《高級植物營養學》等教材。她致力于作物養分高效根系遺傳改良研究,構建以“燕子窠生態茶園模式”為基礎的“優質高效生態茶園建設模式”,形成了“做給農民看、領著農民干、帶著農民賺”的科技幫扶模式,被農民稱為“揮著鋤頭的女科學家”。她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,作為全國科技特派員代表走上全國兩會代表通道,介紹科技助農興農富農故事。曾獲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、福建省先進工作者、福建省最美科技特派員等榮譽。

西安交通大學教授:翟婉明
翟婉明,男,漢族,1963年8月生,中共黨員,西南交通大學教授、中國科學院院士。他將教書育人作為終身事業,從教40年來,堅守軌道交通領域教學與科研一線。他首創車輛—軌道耦合動力學理論體系,應用于我國鐵路提速和高速鐵路重點工程。攻克重載列車與軌道相互作用國際性難題,研究方法被稱為“中國經驗”。創新高速列車過橋動力學理論及安全評估技術,倡導并推動高鐵時速350公里運營。他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,將團隊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課堂教學,培養研究生和博士后超100位。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、全國優秀共產黨員、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。

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教授:博宜勇
薄宜勇,男,漢族,1970年11月生,中共黨員,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教授。他扎根職業教育35年,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榮譽感和工匠精神。他擔任專業負責人,主持制定鐵道信號自動控制等專業教學標準;主持建設精品課程,推廣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;多次指導學生參加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等競賽,3次獲全國金獎,提升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。他主動服務交通強國戰略,積極推動校企聯合組建“安全第三方咨詢”科技創新團隊,開展南京地鐵運營安全管理第三方安全評估工作,承擔多項上海鐵路局科研課題。曾獲江蘇教師年度人物等榮譽。
